分享文章
央视网评:满屏借贷绝非互联网平台的远方
“开通借款,送VIP会员”“申请借款,拿现金红包”“秒速到账,随借随还”……现在打开手机App,几乎都会发现商家七绕八绕,施以小恩小惠,把你诱导进借款的页面,等你“上钩”。很多人不明不白就交上了个人信用报告、人脸数据、通讯录这些核心信息。

本来与金融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卖、视频、资讯等平台,纷纷涉足消费金融。这虽让一些急用钱者有了便捷的借贷渠道,但从更广泛意义上讲,这种集体行为产生了很大的“负外部性”:个人层面的过度消费、隐私泄露,以及社会层面的资金变相进入楼市、股市,给经济放大了杠杆,给监管平添了难度。
为什么以科技为底色的互联网平台对借贷业务趋之若鹜?一是进入“变现期”,这些巨头有巨大流量,遇上增长瓶颈,而金融自带杠杆效应,可以为流量变现,是门好生意。二是“真空期”,经过前期严厉的整治,P2P网贷平台大幅减少,留下了市场空白,过去的资金方借助新的壳,通过联合放贷等方式来“还魂”。三是“涨价期”来临,近期众多互联网公司在服务上纷纷涨价,暴露了成本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,而借贷本质上,是通过(高)利息费收取,寻找新的利润支撑。
这是典型的披着科技外衣从事金融信贷活动。我们不否认其中合理的需求和合规的供给,但相比于传统银行经营,新平台从事放贷业务,在资本金实力、风控合规能力、杠杆比率上都聚集了更大风险,有必要和其他金融活动一样纳入严格的监管体系。
我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消费潜力,消费金融的发展潜力很大。其中关键一环,是居民可持续的消费力,这依赖于每个人健康的“资产负债表”和“现金流量表”,如果对平台野蛮粗放的借贷投放不严加约束,就只会吹大平台自身的风险,加大居民整体的债务率,造成过度消费、超前消费的乱象,最终透支消费增长的后劲。
受益于时代的巨大红利,获得超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不应过度迷恋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。社会对平台的期待,其实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硬件和算法,更加人性化的软件和服务。从这一点来说,互联网平台的尽头有无限想象空间,但绝不是满屏借贷。

[超站]友情链接:
四季很好,只要有你,文娱排行榜:https://www.yaopaiming.com/
关注数据与安全,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:https://www.ijiandao.com/
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
- 1 习近平:欢迎费利佩六世国王 7904298
- 2 离婚证背面有“囍”字 7809354
- 3 微信公布视频通话3大隐藏功能 7713403
- 4 搞气氛这块还得看大学生 7616553
- 5 北京北部出现极光 7521983
- 6 孙杨抢跳犯规被取消成绩 7425631
- 7 暗访神秘培训:学员集体狂舞自曝隐私 7329806
- 8 特种兵荒野求生30天退赛:没有盐 7233362
- 9 张展硕200自再夺冠!潘展乐第三 7144043
- 10 巴基斯坦防长:国家处于战争状态 7039306







秦如培
